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9章(1 / 2)





  胡人破口大骂,还是不满意。

  少女只好捧盘而归。随后,一仙人模样的长者手捧卷册,卷册中含有一珠,该珠直径三寸左右,闪烁出耀眼的光芒,一下子把大海上空照得透亮。

  胡人笑着接受了宝珠,随后对陆颙说:“老弟,天下至宝,今已得到!”

  胡人叫手下熄灭火焰,不再烧炼鼎中的消面虫,将它重新收进金盒。奇怪的是,虽在油中被炼了很长时间,但那虫子依旧活蹦乱跳的。

  在陆颙的注视下,胡人将仙人所献之珠吞下,拎了一个大袋子,说:“陆君,你现在可随我入海取宝,不用害怕!”

  陆颙半信半疑,他拉着胡人腰上的佩带,随其潜入大海。

  大约因为胡人吞下了宝珠,所以海水自动朝两边分开,水族都躲得远远的。

  他们一路畅游,来到传说中的龙宫。龙宫中珍宝无数,胡人一边往袋子里装,一边对陆颙说:“这里随便一件东西都价值连城!”

  从大海中上来后,为首的胡人将袋子里的几件珍宝赠予陆颙,随后他带人搭乘大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上。

  陆颙呢,将所得珍宝带到南越一带,拍卖后,换得大量黄金,遂由百万富翁成为亿万富翁。他最后没返回长安,而是定居南方了。

  喜欢吃面食的陆颙,吃出一条神奇的虫子,从而改变了人生。也可以说,这是个诡谲的童话。童话中,透露出一条消息:龙宫诸神,最害怕的不是孙悟空和哪吒,而是消面虫啊。

  最令我们感慨的还是陆颙:他因消面虫而身价亿万,创造了史上最传奇的暴富故事。但是,对他来说,假如没有那些胡人的讲解,断不知自己肚里有条消面虫,更不知道此虫的巨大经济价值。

  胡人识宝,亦互相斗宝,也就是说,看谁的宝物更珍贵。下面记载于《广异记》中的这个故事,则因一次斗宝比赛而发生转折:“咸阳岳寺后,有周武帝冠,其上缀冠珠,大如瑞梅,历代不以为宝。天后时,有士人过寺,见珠,戏而取之。天大热,至寺门易衣,以底裹珠,放金刚脚下,因忘收之。翼日,便往扬州收债,途次陈留,宿于旅邸。夜闻胡斗宝,摄衣从而视之……”

  陕西咸阳岳寺藏有南北朝时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冠,上面缀有一颗珠子,人们从不认为它有多珍贵。武则天时的一个夏天,有士人去扬州收债,路过该寺,看到其珠,戏而取之。当时天气炎热,士人脱衣吹凉,顺手将珠子裹在褂子里,放在金刚塑像的脚下,但在第二天走时,却忘记拿了。

  这一天,士人抵达河南陈留地界,宿于客栈。恰巧有几个胡商也在住在这里,晚上无事,他们进行了一次斗宝比赛。按史上记载,唐朝时,身缠万贯的胡商经常聚在一起斗宝,比拼财力。画家阎立本曾画过《异国斗宝图》。斗宝比赛自然吸引了客栈里的人,大家都来观看,当中也有我们的主人公。

  胡商之宝,确实令人眼花缭乱,有些宝物看上去很普通,但被胡商视作珍品,甚至成为最后的赢家。不精通珍宝古玩的人自然难以理解。士人看得着迷,无意间,听到为首的胡商说:“若我手中有北周武帝皇冠上的那颗稀世之珠,看你们谁人能敌!”

  士人一惊,想起自己放到咸阳岳寺内金刚塑像脚下的褂子和那颗珠子,插了一句:“你们说那是一颗稀世之珠?我见过这颗珠子。”

  诸胡商大惊,把脸转向士人。

  为首的胡商道:“很久之前就知道华夏中土有此宝珠,我们一直在寻找,实在是想得到它。”

  士人说:“但已被我遗弃。”

  诸胡更惊,继而叹息。

  为首的胡商说:“若你还能找到那宝珠,我们会重金购买。”

  士人道:“我急着往扬州收债,恐怕难以为你们寻找该珠啊。”

  为首的胡商问:“对方欠你多少钱?”

  士人答:“五百千钱。”

  为首的胡商笑道:“我现在就给你五百千钱,但有劳你回去取珠。请注意,这钱只是你的来回路费,等你取了珠宝,我们再给你购买它的费用。”

  士人见还没到扬州就把钱拿到手,自然很高兴,愉快地接受了胡商的要求。他重返咸阳岳寺,跑到金刚塑像前,见自己的褂子还塞在那里,打开一看,珠子也在。

  士人再次返回陈留客栈,将珠子交给胡商。

  胡商大喜,大摆宴席,饮乐了十多天,祝贺得到天下奇宝。当然,这时候双方还没谈价格。宴会结束后,为首的胡商问士人:“你打算卖多少钱?”

  士人想了半天,鼓足勇气,报了一个心目中的天价:“一千贯钱吧!”

  为首的胡商笑:“你竟如此羞辱此珠!我们给你五万贯钱!”随后,诸胡商集资将该珠买下。

  士人大吃一惊:“这颗小珠子真的值这么多钱?”

  为首的胡商说:“当然。不如你跟我们走,看看它的神奇用处。”

  士人跟随胡商启程,来到海边,上大船。在船上,胡人架银锅,将醍醐即酥酪油倒入里面,煮得滚烫沸腾,随后以金瓶盛珠,将其放置在酥酪油中继续熬。

  同样是七日后,海上掀起浪起,有二老人及随从数百人自海中出来,持无数宝物,献给胡商,要求赎回自己的东西。为首的胡商不肯。几天后,他们又带着更贵重的物品来赎,宝物渐渐堆积如山。

  胡商依旧不答应。

  那些人哀求了一个多月,仍未说动胡商。

  后来,有一天,那些人散去,海中涌出两名龙女,美丽无比,双双投入盛有珠子的金瓶,与那珠子合为一体,变成油膏。

  士人奇怪,问:“先前从海中来的二老人说要赎东西,赎什么呢?”

  为首的胡商道:“我们的珠子,是天地间之奇宝,要用两名龙女卫护。那二老人乃是龙王,欲以宝物来赎其女。我的目的是超凡成仙,岂会为世间俗富所动!”说完,他将瓶中油膏涂在脚上,大喊一声,遂离船升起,于海面上凌波飞步而去。

  船上的其他胡商大不平:“此珠乃我们一起购买,你为何独享其利?就这样走了,我们又怎么归还故国?”

  在海上飞步而行的胡商高声道:“你等可将瓶中所剩油脂涂在船帮,如此即可顺风还家。”

  故事的结局是:船上的胡商将所剩不多的油膏涂在船帮上,船就真的快速飞渡起来。至于踏海而行最终消失在茫茫海平线上的胡商去了哪里,没人有知道。我们的主人公,那位士人呢?似乎也跟着胡商去了一个遥远的异国。

  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,虽持宝人不知道手里东西的价值,但胡商往往以实相告,几乎没有欺诈行为。相比之下,下面这名来自新罗的僧人就不那么地道了。

  王顺山在陕西蓝田,上有悟真寺。贞观年间,一僧夏夜无眠,游于附近的蓝溪。蓝溪潺潺,岸边花木扶疏,映照当空,景色甚美。走着走着,僧人忽闻有人在诵读《法华经》。《法华经》为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典籍,由东晋十六国时的高僧鸠摩罗什翻译成汉语后,在唐时与《金刚金》并驱,广为流传。其大致要义是:一切弟子都有修行成佛的能力,而佛,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。

  悟真寺僧人听到有人诵读《法华经》后,辨其声细且远,不知在何处。四周遥望,方圆之内,视野所及,寂然无人,该僧有些害怕,跑回寺院,将此事告诉群僧。

  第二天晚上,大家一起来到蓝溪,侧耳倾听,又闻诵经声。再细听,声音竟来自地下:在岸边的一块岩石旁。众人互视,无不恐惧。有胆大者,建议连夜掘地,看个究竟,但被阻止。阻止者建议先作记号,明天再挖不迟。

  第三天,大家扛着铁锹,来到昨夜作记号处。住持也来了。在他的指挥下,众僧一阵猛挖,掘得一具骷髅。

  骷髅年代久远,其形枯然,唯独嘴唇部位有肉,颜色鲜润,一如生人,再细看,里面竟还有舌头,正是它在深夜诵经。众僧无不惊异,建议将其就地焚毁,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妖异作祟。但是,住持深具慧眼,认为会念诵《法华经》的骷髅是无价之宝,会给该寺带来巨大的声名和效益。于是,他命人将其带回寺内,装进石盒,安放在千佛殿西堂下。